More
content

“中国版平准基金”横空出世

发布时间: 2025-04-08 16:28:18 

 中国版平准基金的正式落地,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在制度建设和风险防控领域迈出重要一步。这一机制以中央汇金公司为核心,依托央行流动性支持和保险资金扩容,形成了 “政策工具 — 资金渠道 — 市场操作” 的闭环,旨在通过逆周期调节稳定市场预期,为 A 股注入长期信心。以下从政策背景、运作机制、市场影响及未来展望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政策背景:多重因素驱动平准基金机制升级

  1. 全球市场动荡倒逼2025 年 4 月,美国宣布对华 “对等关税” 政策,引发全球资本市场剧烈震荡。4 月 7 日,A 股三大指数单日跌幅均超 7%,外资单日净流出创历史新高,市场流动性风险显著加剧。在此背景下,中央汇金公司于当日盘后宣布增持 ETF,并明确 “类平准基金” 定位,央行同步承诺提供再贷款支持,形成 “国家队” 护盘的组合拳。

  2. 国内政策体系完善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 “稳住股市” 写入总体要求,并提出 “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3 月 11 日,证监会进一步部署 “强化上市公司回报能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等举措,为平准基金的推出奠定政策基础。此次中央汇金明确职能定位,标志着 “战略性力量储备” 从政策宣示转向实操落地。

  3. 历史经验与国际借鉴中国曾在 2015 年通过证金公司实施救市,但当时以直接购买个股为主,存在退出困难、市场依赖等问题。此次机制升级参考了日本央行长期购买 ETF(2020 年持仓占比达 7%)、香港 1998 年外汇基金干预(后续通过盈富基金有序退出)等国际经验,更强调市场化操作和长期资本属性。

二、运作机制:中央汇金主导的 “三级缓冲” 体系

  1. 核心机构与资金来源

    • 中央汇金
      :作为国有金融资本受托管理机构,其 2024 年末 ETF 持仓已达 1.05 万亿元,覆盖 48 只宽基 ETF,具备充足的资金储备和市场操作经验。
    • 央行支持
      :通过再贷款工具提供流动性,理论上可无限量支持汇金增持,形成 “央行出钱、汇金操作” 的协同机制。
    • 保险资金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将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比例上限上调 5%,预计释放约 1.5 万亿元增量资金,进一步强化市场托底能力。
  2. 操作策略与标的选择

    • 逆向增持
      :在市场非理性下跌时,优先增持沪深 300、中证 1000 等宽基 ETF,以及央企、科技创新类股票。例如,4 月 7 日中央汇金增持金额超 200 亿元,中国国新首批 800 亿元专项再贷款资金同步入场。
    • 均衡配置
      :兼顾价值与成长风格,既通过上证 50ETF 稳定大盘,又通过创业板 ETF 支持科技板块,避免单一风格过度集中。
    • 长期持有
      :强调 “耐心资本” 属性,2024 年中央汇金对 ETF 的平均持有期限超过 2 年,未来将通过分红再投资、跨周期配置等方式实现资金滚动运作。
  3. 规模测算与风险控制

    • 理论规模
      :参考境外经验(市值 2%-6%),中国股市平准基金合理规模在 2 万亿至 6 万亿元之间。当前中央汇金自有资金约 3283 亿元,叠加央行再贷款和保险资金,实际可动用资金已接近 3 万亿元。
    • 风险对冲
      :建立 “政策底 — 市场底 — 估值底” 三级预警机制,当沪深 300 指数市盈率低于 12 倍、破净股比例超过 15% 时启动增持,同时通过衍生品工具对冲系统性风险。

三、市场影响:短期提振与长期变革

  1. 流动性危机缓解政策组合拳推出后,4 月 8 日 A 股宽基 ETF 成交额放量至 1500 亿元,沪深 300ETF 单日净流入超 500 亿元,市场恐慌情绪显著降温。外资当日转为净流入 120 亿元,创年内新高。

  2. 估值修复与风格切换中央汇金的增持行为直接推动价值板块估值修复。4 月 7 日至 8 日,银行、保险等低估值板块涨幅超 5%,而前期跌幅较大的科技、消费板块也出现反弹,市场风格从 “极致分化” 转向 “均衡配置”。

  3. 制度创新与长期资本培育

    • 常态化机制
      :与 2015 年 “救急式干预” 不同,此次机制明确将平准基金纳入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未来可能通过立法形式固化。
    • 投资者结构优化
      :保险资金、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占比提升,有助于降低市场换手率(当前 A 股年化换手率约 300%,较 2015 年下降 50%),推动价值投资理念普及。

四、未来挑战与政策展望

  1. 潜在风险与应对

    • 道德风险
      :需避免市场过度依赖政策干预,可借鉴日本经验,设置 “自动触发机制”(如指数单日跌幅超 5% 时启动),减少人为决策干扰。
    • 退出机制
      :参考香港盈富基金模式,未来可通过发行指数基金、转持战略投资者等方式逐步退出,避免集中抛售冲击市场。
  2. 政策协同与工具创新

    • 财政货币联动
      :可探索将平准基金与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结合,形成 “财政出资 + 央行流动性 + 市场操作” 的立体支持体系。
    • 衍生品工具
      :扩大融券余额、优化股指期货规则,为平准基金提供风险对冲手段,提升操作灵活性。
  3. 国际经验深化

    • 日本教训
      :日本央行长期购买 ETF 导致市场 “政策依赖症”,中国需明确 “有限干预” 原则,避免过度扭曲市场定价机制。
    • 韩国启示
      :1998 年韩国平准基金与结构性改革结合,推动经济转型,中国可同步推进国企改革、注册制深化等配套措施,提升政策协同效应。

        

        开启资本市场 “制度市” 新纪元。中国版平准基金的推出,不仅是应对短期市场波动的应急之举,更是构建 “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 资本市场的长期制度创新。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中央汇金的 “类平准基金” 职能,将政策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既为投资者提供 “预期锚”,又为经济转型争取时间窗口。未来,随着配套政策(如税收优惠、衍生品工具)的落地,这一机制有望成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推动中国从 “政策市” 向 “制度市” 全面转型。

相关推荐

Recommendation Of Related

Copyright © 2024 河南世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联系人:王世豪
联系电话:03702052218
联系地址: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朱襄老街
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